Elementor #8648
108課綱高中篇
108課綱跟之前99課綱的差異主要在三個部分:「學校課程面」、「考試制度面」、「考試題目面」,學生家長必須仔細了解其中的差異,在升學的道路上才不會走冤枉路。
一、學校課程面
之前每間學校安排的課程內容本質上不會脫離國、英、數、社、自傳統五大科的領域。但是在 108 課綱制度下,每間學校必須開設不同且多元的全新課程,讓各校間的上課內容逐漸產生差異。 因此,學生與家長在選擇學校時,就必須更用心研究每間學校開設的課程內容。
由上表可知,108課綱必修部分分成「部定」與「校定」兩種。
部定必修是教育部指定的必修科目,校定必修則是各高中可自行要求的必修科目,因此造成各高中產生課程差異的原因,在於各學校都可以針對「校定必修」、「多元選修」兩項,擬定不同的上課內容與學習目標。
另外一點,學生要修的總學分數大幅下降,從原本 198 學分降低到 180 學分,並多了彈性學習,彈性學習每周2-3節課,沒有特別規定需要做什麼樣的學習,同學可以自行運用。
整題而言,108課綱希望達到減少學生的升學壓力並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效果。
99課綱時期,高一升高二時會分類組,通常分為一類組(文法商)、二類組(理工)、三類組(醫農)。108課綱調整後,每個學校不再以 3 類組區分,取而代之以「學群」或「班區群」劃分。每間學校會依照自己特色,設定不同的班群或學群,以最少 3 個最多 5 個為原則。
以台北市中崙高中為例,該校就設定5個不同的班群:1.人文社會2.財經商管3.資訊科技4.數理工程5.醫藥生科
當學生選擇高中後,不只在上課內容發生改變,也會因為學校自訂的學群分類,影響到未來升學的方向,身為高一新鮮人的家長與學生要特別留意。
前面我們說過,在108課綱以後,必修分成教育部統一規定的「部定必修」,以及各間學校不同的「校定必修」。 多元選修的部分,則有教育部建議的加深加廣「部定選修」、以及學校自行設計的「多元選修」及「彈性課程」。
我們先以校定必修舉例來說,建國中學、松山高中校定必修分別如下表:
每間學校會開設不同的多元選修,修課期間多半是高一或高三,以下我們以中山女中、東山高中兩間學校為例:
從上述實際例子的理解,就能知道為何各校差異會越來越大。
而以上學校提供的多元選修,將會影響到未來學生整體的修課表現。也就是到時候申請大學時,會直接呈現在申請人的修課紀錄裡頭。
舉個例子,若你選的是C++程式語言,未來申請資工系時就有直接的相關。所以各位學生在選擇選修課程時也要充分思考喔!
二、考試制度面
最重大的改變就是學測影響力將大幅提升,並會影響後續考試入學的成績。
在111學年後考試制度將改成:新型學測、分科測驗。
新型學測考試科目來說,過往學測是國文、英文、數學、社會、自然,五科自由選考。111學年之後將會將數學考科,另外拆解成數學A、數學B兩個難度的考試。
如果想查詢理想科系的計分標準,可至「招聯會各管道數學採計標準」查找相關訊息。
例如台大中文系採計數學B、台大經濟系則採計數學A。
111 學年後,「指考」這名詞將走入歷史,並由「分科測驗」取而代之,考科也會從原先 10 科降為 7 科。
從上表可得知,由於國文、英文、數乙考科被刪除,讓考科只降到7科,至於國文、英文、數乙的分數採計,將延續學測國文、英文、數B的分數再次採計。
此種計分方式,讓學測的成績影響力大大提升,也就是說111年考試的同學如果國、英、數三科沒有考好,是沒有第二次重考機會的,所以必須好好把握第一次學測機會!
除了上述學測影響力提升外,其實學測的考試範圍是變少,整體來說準備壓力會相對變小。 以現在入學制度來說,學科能力測驗範圍被限定為部定必修,分科測驗範圍則是部定必修加上加深加廣選修。
由於108課綱中的部訂必修學分數減少,所以準備學測反而能讓範圍變小且更為集中,若把高一科目準備好,基本上就可以將學測掌握在手中,因為部定必修的重點科目幾乎都集中在高一課程內,同學們務必好好把握學測!
三、考試題目面
除了考試制度有變化,考試題型也有變動。110學年後,大考出題方向的變動,是環繞在 108 課綱的核心精神-素養導向。素養和整個考試命題息息相關,其重點在於學習者可以整合運用於生活情境,也就是說108課綱更在意的是學以致用,更希望我們可以實用知識的能力,這就是108課綱在整個素養考題命題上最大的不同。
未來考試不管是學測或者是分科測驗,都會有以下四個特質:
1.情境化:所有題目會盡可能的在一個生活情境或是學術探究裡
2.整合運用能力:不再背多分或者只是理解知識而已,它希望能夠整合運用知識,包含閱讀理解、圖表判讀、邏輯推理以及證據引用
3.跨領域、跨學科:所有跨領域的知識一起應用
4.表達說明能力:可以有基本的表達能力
各位同學只要充分了解108課綱的改變,在未來的高中生涯就更可以知己知彼,百戰百勝,考取自己理想的大學。